雅西卡Electro 35G发布于1968年,是一款具有黄斑对焦的旁轴相机。金属机身小巧精致,45mm F1.7镜头也很适合扫街拍摄。
前些时候还出现在周杰伦《说好不哭》MV中,还有蜘蛛侠用的好像也是这款机器
这款机器知名度还算高,样子也算俊俏
那个年代的机器,十之八九都是非常耐看的,尤其适合抚摸党把玩
我说的那个年代,指的是上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
这期间各种相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什么雅西卡,福伦达,蔡司,尼康,佳能,禄来等等等等
各家都有当家花旦
例如我最喜欢的福伦达,天线宝宝石库门系列就诞生于1950年,就是放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是科技感满满
还有过片手感无敌的Vitomatic,以及那亮瞎眼的电镀层,好似昨天才出库的新机!
正面外观
底部,有两处撞击痕
商家告诉我都好,功能也好,品相也好。。。。被耍了
取景器窗口也有明显痕迹
舱盖也有撞击痕迹
开盖都困难
黄斑左右重叠,但是上下不重叠,这个已经严重影响使用了
商家告诉我都好,真是操蛋
他发的视频与发给我的机器根本不是一个编号
这个机器有三档,B门,程序自动,闪光档
一般使用自动挡,只需根据曝光提示,控制光圈即可
机器是冷靴,闪光灯需要使用连接线,忘记这线叫啥线来着
黄斑已调整上下左右都重合
电池盖改造,又是商家挖的坑,这个机器电池漏液过,虽说腐蚀的不严重,电池盖明显腐蚀
机器里面的电池连接线一碰就断,好在拆开比较容易焊接好了
还顺手串联了两个稳压二极管,降低电压
原装机器本来应该用 5.6V 水银电池的,不过电池早就因为环保问题停产多年
现在能买到的最接近的是6v电池,串联两只稳压二极管,刚好5.6v
这样就不用通过ISO拨盘来补偿曝光了
实际上这电压相差不大,再说胶片本身容宽也比较大,完全不用多此一举,只是强迫症罢了
加了电池筒
身份证号码
后镜组也很漂亮
完工的定妆照,满血复活!!!!!!!!!!
电池电量检验按钮按下时,根据灯的明暗判断电量是否充足
机顶两个曝光指示灯,在取景器也能看到,这是红灯,表示过爆,需要减小光圈
这是黄灯,表示曝光不足,这时需要加大光圈
以下是聊天记录,以后他家的东西我是不敢买了
除了狡辩,根本不说别的,一句道歉都没有,连道歉的意思都没有
之前好基友送我一只这款机器的镜头,改天尝试拍一组片子看看
以下是抄来的
https://info.xitek.com/allpage/favorites/201804/11-293146_3.html
历史:
Yashica G系列相机的前身是出现在1966年的Electro 35,在这款相机推出时,Electro 35只是这种相机的型号,但到后来,却成为Yashica电子旁轴相机的系列名称。之所以用“Electro”命名,是因为其使用了具有光圈优先功能的Copal电子快门,这在当时是首创。另外大概在那个人类登月计划刚刚启动、电视开始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只要跟电子拉上点关系,就是一种先进、时尚的象征了——就像现在,有关系没关系的也要在商品上弄上点数码、纳米、高科技之类。开始Electro 35只有白色机身型号,后来推出了黑色机身,并在机身右下部镶有Professional的标牌(黑色就更专业?)。从Electro 35开始,直到7年后的GSN/GTN,位于取景、测距窗口右侧显眼的可调测光窗口就成为这个系列的一个标志,相机的整体布局也没有大的改变,变化只体现在细节上。
1968年开始发售的Electro 35 G是G系列的第一个型号,与前身Electro 35相比,显眼的差别是镶嵌在机身左侧的Yashica标志铭牌的左边有一个大写的“G”,“G”表示“Gold Mechanica”——"黄金机构",这个系列相机内部的所有电子接点都被镀金,以防年深日久因氧化造成接触不良。此外,过片手柄改变了形状并在前端加上了黑色塑料,以增加过片上弦的舒适度,同时也显得更加美观。胶片ASA设定由原来的12-400扩展到12-500(这个变化在后期型号的ELECTRO 35上就已经发生)。另外,在G型中有感光度设置盘以ASA和DIN同时标注的型号,但不太常见。
1969年3月,G的黑色机身型号开始发售,被命名为GT。除了机身颜色,GT和G基本一致,但仍然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区别,GT的机身正面右下镶嵌有手写体的“GT”字样;快门锁增加了凸起,更便于操作;G型镜头金属调焦环上很精细的滚花在GT上消失了,代之以在光滑的金属环上安装两个塑料凸块供调焦时持握,这一改进的目的大概是为了降低部件的加工成本,但相机的操作手感也由此变差,在某些焦距段调焦相当别扭,而且遗憾的是这个蹩脚的设计一直保留在以后的几代产品中。
1960年代末的G和GT,成为Yashica G系列相机中的第一代。
1970年初,G和GT在机身结构上经历了一次大的改进,后盖的开启机构由机身下部的单独开关变为一体化的后盖启开/倒片曲柄机构,这大概是因为当时单反相机流行,为了照顾用户的操作习惯而进行的改进,同时取消底盖胶卷仓处的缺口,改为一体化底盖。在其他方面,这一代G和GT分别与其第一代产品的结构完全相同。
1970初经改进的G和GT,是Yashica G系列相机中的第二代产品,但生产时间应该并不长,因为该年晚些时候第三代产品就推出了。
1970年代初,彩色摄影开始流行,当时可能有不少摄影者对黑白时代生产的镜头拍摄彩色胶卷的能力存有疑虑,为了安抚这些用户,强调镜头对于拍摄彩色胶卷完全适用,G系列的镜头上YASHINON DX的前面,加上了绿色的“COLOR-”字样。与此同时,机身细节完全采用GT样式(颜色除外)的白机身型号推出,并被命名为GS(G Super?)。采用COLOR-YASHINON DX镜头的GS和GT机身背面的电池电能检查灯被取消,而改在了胶卷计数器内,同时也可以做计数器的照明灯,计数器数字盘由红色改为绿色。此外,胶片感光度设置范围改为ASA25-1000。
全新的GS和新一代GT,成为G系列的第三代,从这一代开始,G系列相机开始在香港组装,日本原产与香港组装从外观上没有任何区别。
1973年,G系列推出了新型号,分别被命名为GSN(白机身)和GTN(黑机身),它们与上一代的GS和GT类似,但是机身顶部的冷靴改为热靴,闪光灯PC插座同时被保留下来。与前一代的区别还包括:机身顶部的ELECTRO 35字样由手写花体字改为颇具现代感的美术体;白色机身的GSN机身后部电池检查按钮的面板由前三代的白色改为与GT/GTN一样的黑色,大概也是降低生产成本之举,但造成机身美观度下降。
这是Yashica Electro 35 G系列相机中的第四代产品,在其后还有一型MG-1,但已经是一台全新设计的相机了,样子大相径庭,最大孔径也变成1:2.8。到这里,手动调焦、金属机身、装备大孔径高质量镜头的普及型连动测距相机基本上已经奏响了它们的绝唱,随着塑料部件、廉价镜头的大量使用,更廉价、更易用的袖珍相机纷纷面世,这些昔日的经典慢慢的被人们遗忘。
购买:
相对其他同时代日本普及型旁轴相机来说,Yashica G系列比较常见,也比较容易买到功能完好、成色不错的。网上比较常见的是白机身的G、GS、GSN,黑机身的GT、GTN比较少,尤其是一代、二代的GT。价格一般也比较合理,网上依成色的不同大致在400-650元左右,再高就不合算了。
选购的时候除了注意一般购买二手相机的问题,着重要注意暗处曝光是否准确,由于测光元件老化或其他问题,在亮处曝光正常的这种相机往往在暗处出现曝光时间过长甚至变成B门的问题,同时闪光档也会变成B门,这个问题空拍就能发现。还有些快门叶片不能完全张开,用小于2.8的光圈没问题,再大就会曝光不足,这个故障比较常见,我见过的有一台三代GT,一台GTN。这个问题打开B门观察就会发现。
电池:
电池是个大问题,因为在没有电池的情况下,G系列相机只有一档1/500机械快门速度,资料称此机所用电池乃是一种早已停产的水银电池,型号是HN-4N(PX32),电压5.6V,现在市面上根本买不到。我的解决方案有两个:其一,从报废的多头电源插座上拆下一段铜条,弯几下做成弹簧状,放入电池仓,再找一个544(4XLR44)6V电池(摄影器材城有售,2元/节),负极对准铜条一端,电池仓盖对准正极,稍用力压下拧上,电池就被顶在了电池仓里,尺寸不合也不要紧,关键是铜条“弹簧”要有比较好的弹性,能将电池顶住。其二,还是用544电池,裁一长条厚纸,宽度约等于电池仓的深度,然后将电池紧紧卷起,正极露出一些,继续卷直到粗细能大约配合电池仓为止,用胶带粘牢,然后找一个长度合适的螺杆,放入纸卷的另一端,要能稍稍露一点头,然后一起放入电池仓。这样也能比较好的把电池固定在电池仓里。代用电池电压是6V,比原配电池稍高,但是使用中似乎也没必要采取什么额外的措施——比如用感光度设置进行曝光补偿之类。
使用:
这种老式的电子相机是没有总电源开关的,而采用上弦的同时接通机内电源、快门释放时关闭的方式开关机内电路系统,所以如果长期处于上弦(电源接通)状态,电池电能会很快耗尽。我在使用中甚至发生过一节LR44因为过量放电而在电池仓里发生爆裂的情况,幸好电池仓结实。所以切记在存放起来之前把快门释放掉,或者干脆卸下电池。
机身号:
G系列的机身都是8位机身号(Electro 35原型和Professional型是7位),第一位表示的是年份(如,8代表1968年,0代表1970年,5代表1975年),这是肯定的;后面两位是不是月份(01——一月,11——11月)不大肯定,但现在还没看见过大于12的,应该没问题。后面五位有没有代表日的功用不得而知。根据这个序号很方便的就可以知道该相机的生产时间。不过该系列机器后来转移到香港生产,序列号前加了H,编号规律似乎也有所改变。
评论 (0)